随着13位科学家实名呼吁对韩春雨启动调查,韩春雨事件又发酵了。暂且不去妄评最终结果,但从此事件中,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:科研应该慎之又慎!
科研不应带有任何功利性。
假如韩春雨实验证据确凿无误,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同行重复不出来?
假如韩春雨的论文不是发表在自然子刊,而是国内刊物,会有如此反响吗?
假如韩春雨的论文发表后不被大牛热评,不被媒体炒作,不被行政部门热捧,又会怎样呢?
假如韩春雨的论文在投稿前再仔细斟酌,或对审稿人意见认真考虑,再次确认数据的科学性,结果是否更好呢?
假如韩春雨对质疑第一时间给出合理解释,是否一切风平浪静了呢?
中国有句俗话:树大招风。还有一句:树欲静而风不止。既然登上树梢,就必须承受风的力量。要么成为泰山顶上一青松,傲立群雄;要么就被狂风折断。
做科研,尤其是“重大”成果在公布前,必须慎之又慎。
韩春雨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公开原始数据,以自证清白。哪怕承认实验设计有不足或成功例数有限,人们也回原谅你的,总比造假名声好吧?
顺便提一句,此事不知能否给以SCI影响因子为导向的领导们带来一点启示?那些随文章而来的荣誉是否随文章而去呢?(李东风)
科研应该慎之又慎 |